首都建设报报道 北京燃气集团国家级刘伟技能大师工作室,是燃气行业里响当当的人才培养摇篮。工作室共有成员7人,包括高级技师2人,技师3人,管理人员2名。成立至今,已累计开展焊工培训近120学时,受训人员达到100余人次。结合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,累计开展管线工培训140余时,参加受训人数120余人次。
作为公司技术创新与改进的技能核心团队,工作室先后荣获多项技术改进成果,发明的12项产品已用于实际生产中。
发挥名师带徒作用
作为工作室带头人,刘伟已经在燃气行业奋战了30多个春秋,从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焊工高级技师和技术能手。他凭借着刻苦钻研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多次攻克重大工程焊接难题,安全处理焊接工作3000余次。
2007年,石景山区域内发生燃气高压管线漏气,情况棘手。当时的燃气管线为波纹管,如果采用普通的焊接方法单纯补漏,会导致局部压力变大,漏气点会沿着管径波纹不断蔓延。以往通常采用降压或者停气的方式来进行焊接,可一旦如此,石景山区域内居民用气会受到影响。作为焊接专家的刘伟临危受命,第一时间赶到项目现场。观察之后,刘伟想到了高压补焊的方式,在不降低气压的情况下,截住焊接点,迅速解决了这场隐患。
2011年8月至今,刘伟担任一分公司工程所副所长,在主抓业务的同时,坚持在生产一线从事焊接工作。他连续数次被评为集团级先进职工、优秀共产党员,并于2010年获得北京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,2013年获得第三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称号。2013年,以刘伟命名的北京燃气集团首批市级首席技能工作室成立。2014年,获批国家级刘伟技能大师工作室,并获得北京市重点资助项目称号。
工作室成立后,刘伟发挥名师带徒作用,重点进行焊工及外线技艺传授。
制作有限空间模拟作业平台
走进工作室,多种燃气设备琳琅满目。刘伟告诉记者,这是为了培养多种技能人才的需要。
“燃气工种涉及多种作业面,工作中更看重实操经验。在工作室,上手操作是第一位的,从实际中锻炼人才。”刘伟说。
一个形似梅花桩的钢管摆件是刘伟他们最新的成果,被称为障碍焊接。摆件由多根钢管以30度、45度、95度等不同角度焊接在一起,培养学员从不同角度进行焊接作业。
刘伟介绍,焊工技术要求高、作业难度大,很多时候需要在有限空间里进行横焊、竖焊、仰焊等多角度焊接,甚至有时都看不到焊口。“平时没事儿我们就拿它来练手,怎么拧巴怎么来,碰到紧急情况就能更快应对了。”刘伟说。
燃气管道带气切接线不比一般的焊接,因为直接和燃气打交道,对技术的要求更加严格。为了确保每个徒弟都能运用自如,以刘伟为首的名师采用专业定制的教学模式,观察每个人的运条手法和焊接工艺,对比焊接成型的焊缝质量优劣,判断每人的不足和缺陷所在,手把手地把多年经验传授给新人。
刘伟技能工作室还承担起了教新育新的作用,在新员工入职培训及各类技能培训中,进行理论指导和操作示范。
燃气管线维护时经常需要下井,有限空间作业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技能。为了更好地教授有限空间作业,刘伟工作室首创模拟教学,制作了有限空间作业平台,还原有限空间作业场景。一间占地三四平方米的玻璃房子被分割成两层,学员们从二层下到一层,模拟下井作业情况。通过模拟,单一理论教学的局限性被打破,让学员感同身受,身临其境,提前适应这项技能。
今年,工作室又迎来了新的教学工具——沉浸式VR教学,受到不少年轻学员的追捧,成为实践教学的利器。
球型封堵装置维修时发挥作用
凭着手中的焊枪,刘伟带领学员们攻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,指导并实际操作完成了很多小发明、小创造。在他看来,日常工作中的小创新无所不在,操作技法以及工艺、方法的创新,都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。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创新,接连推出了12项发明,其中2项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。
一个像球一样的装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,别看它外表憨态可掬,可在燃气管道维修时能发挥不小的作用,这是一种用于燃气引入口管道的封堵装置。以往居民区燃气管道出现泄漏时,往往需要整个小区或者更大区域内停气进行补救操作。这种封堵装置可以与进气管道相连,同时利用它“胖胖”的身躯将气体容纳其中,将气源堵上,不需要全部停气就可以进行后续作业,有效压缩受影响面积。
创新的同时,工作室也积极在技术操作、技术管理层面充分发挥专家顾问职能,与多个科研机构、培训机构交流走访,学习借鉴他们的好做法、好经验,并逐步运用到实际教学和工作方案中。